_

活動訊息

映後座談|徐明瀚談婁燁導演望向時代慾望、愛情與時政

2025/03/12・活動紀錄

文、攝影/游千慧

 

電影館3月推出「婁燁導演作品選」,選映《蘇州河》、《春風沉醉的夜晚》及《一部未完成的電影》。3月8日下午在高雄市電影館《一部未完成的電影》映後特別邀到「婁燁專家」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徐明瀚談談婁燁導演的創作脈絡。


講者徐明瀚首先提及,婁燁的電影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從早期的國營片廠作品《周末情人》、《危情少女》,到後來備受爭議卻也屢獲國際大獎的獨立電影《蘇州河》、《紫蝴蝶》、《頤和園》、《春風沉醉的夜晚》、《推拿》等,他的創作歷程如同上海這座城市,經歷著劇烈的變遷與轉型。

婁燁善於運用半主觀、間接的敘事手法,模糊客觀與主觀的界限,讓觀眾如同置身其中,體驗著角色的情感與掙扎。他偏愛使用低光、昏暗的色調,營造出壓抑、曖昧的氛圍,也更突顯出人物內心的掙扎與矛盾。鏡頭時而跟隨人物,時而停留在靜止的畫面,彷彿在捕捉某種難以言喻的情緒和意境。同時,他常常運用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將真實的城市空間與人物的內心世界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寫實、紀錄與超現實交融的風格。

愛情、慾望、身份認同、社會變遷等主題,都是婁燁經常探討的議題。婁燁導演關注底層人物的生存狀態,也批判社會的黑暗與不公。以《蘇州河》為例,影片通過一個攝影師追尋過去愛情的經歷,暗喻了上海的快速發展與傳統的消逝,以及人在時代浪潮中的迷惘與無奈。

 


講座最後,有位來自中國的觀眾分享道:「這是第一次看婁燁導演的電影,因為在大陸,他的電影是被禁的,我之前從來沒看過。電影的形式也很新奇,很多手機拍攝的片段和截圖,而且他還觸及了很多敏感議題,像是男同志、白紙運動等等,超乎我的想像。」觀眾同時留意到一個細節,主角江誠在玻璃走廊想出去時,和保安起了衝突,後來鏡頭一轉,提到有一位跟拍攝影師被打了。「這個攝影師到底是什麼角色?是電影裡的角色?還是電影裡的花絮?或者他其實是導演安排的第三視角,不小心露餡?」

還有一位提問者說:電影結尾的感謝歌,有點像是導演在反諷時事。「雖然表面上是感謝工作人員的辛勞,但其實這首歌在大陸,大家都知道它帶有諷刺意味。好像是在歌頌大家辛苦付出的同時,卻暗示官方忽略了疫情的嚴重性,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

徐明瀚認為提問者觀察細膩,確實點出了電影中攝影師意外入鏡的片段。講者解釋,該片段拍攝時間點在跨年之前,是電影中首次明確揭露拍攝團隊的存在。一般電影製作會刻意避免此類「穿幫」,但婁燁導演卻刻意留下這個「bug」,似乎是有意為之。而片尾的感謝歌,同樣基於此種策略,讓觀眾在觀影後細細玩味箇中意涵。

 

延伸閱讀
 

 


返回上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