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書屋講座|暢談風塵前後與電影之外

文/孫呈穎|編輯/陳宜孜
1986年,《戀戀風塵》上映,成為臺灣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其中,男女主角走在鐵軌上的畫面,更成為這部電影的經典象徵。今年首檔「雄影講古」,榮幸邀請到《風塵前後:一部電影、一個攝影者、一個時代的風塵》作者及資深攝影師劉振祥,與大家分享如何透過鏡頭捕捉電影與時代的印記。 |
講者|劉振祥/攝影師
主持|謝一麟 /文化工作者
劉振祥老師的電影劇照攝影之路始於1983年,正值臺灣新電影浪潮興起。因陳懷恩在《兒子的大玩偶》中擔任場記,介紹其進入劇組側拍,使他首次踏入電影拍攝現場,並對電影劇照攝影產生濃厚興趣。幾年後,因緣際會下成為《戀戀風塵》的劇照師,這不僅是他正式進入電影劇照領域的契機,也開啟了他的劇照攝影生涯。


《戀戀風塵》部分場景於九份取景,當時的九份是個人煙稀少的小鎮,與電影描繪的背景氛圍極為相近。老師回憶,拍攝礦工入坑前的場景時,劇組選擇了當時仍在運作的猴硐礦場。真正的礦工被邀請到場,他們不知道正在拍攝電影,只是如常地準備入坑,演員則融入其中,與礦工閒聊,形成了自然真實的畫面。若今日想重現這些場景極為困難,因礦業早已式微,礦工生活也難以復原。老師也提及到電影曾在台北車站第六月台取景,如今該月台已不復存在。透過劇照,我們得以見證這些消逝的場景,成為珍貴的時代紀錄。
劇照,不僅記錄了電影畫面,更保留了當時的人情樣貌,劉振祥老師分享許多影像未曾出現在電影中,如其中一張畫面是《戀戀風塵》的阿遠(男主角)被阿公送往當兵的途中。依照傳統,家人在孩子入伍時會沿路放鞭炮,一方面通知鄰里,一方面祈求平安。由於拍攝場地狹窄,需多次重拍。當時阿公(李天祿)年事已高,回程不易,於是阿遠背著阿公爬回山上。這一幕雖未出現在電影裡,卻成為最具情感的劇照之一。

劉振祥老師的攝影生涯不僅擔任劇照師,在拍攝完戀戀風塵與恐怖份子之後,轉換跑道成為新聞記者。老師分享道,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攝影師的介入程度與影像的目的。電影拍攝時,劇照師在經過精心設計的場景中取景,運用自身的視角,捕捉能夠傳達電影核心意象的畫面,還可能成為未來行銷素材。相較之下,新聞攝影則需隨事件發展捕捉真實瞬間,其挑戰在於如何詮釋事件,賦予照片新聞價值。無論是電影劇照還是新聞攝影,攝影師皆須具備敏銳的觀察力與對畫面的解讀能力,才能捕捉最具意義的影像,使其在後續行銷或報導中發揮最大價值。
劇照不僅記錄了一部經典電影的誕生,也展現臺灣當時的社會風貌。電影不只是戲劇敘事,更能延伸出時代的印記。透過劇照,讓後人得以一窺當年的風貌。想了解更多關於劉振祥老師如何記錄下電影、時代與人物之間交織的情感氛圍,歡迎到 高雄市電影館1樓 雄影書屋 閱讀書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