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書屋講座|《邊城與左岸:鄉土時光的記憶片段》
文、攝影/孫呈穎|編輯/陳宜孜
當塵封的影像與城市記憶交會,一段關於前金與內惟的歷史旅程就此展開…… |
講者|陳坤毅/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理事
此次由陳坤毅老師以《河畔時光機:老前金掠影》與《識內惟:邊城時光讀本》為主軸,透過一張張故事感滿滿的老照片,帶領我們穿越時光,一同看見高雄的過去與現在!
作為早期農漁聚落的前金,因位於港區、新高雄車站與鹽埕之間的交通樞紐,逐步發展為高雄的商業核心。隨著時代轉變,前金也留下大量珍貴影像,成為回溯其昔日繁華的重要線索!

坤毅老師透過影像鉅細靡遺地介紹中華、高雄、國賓、豪華等戲院的林立景象,以及歌廳、舞廳曾經熱鬧的娛樂文化,補足了文字紀錄中難以捕捉的城市風貌。此外,小圓環(中華路與中正路口)、高雄市立圖書館、高雄市議會舊址等地標也在影像中浮現脈絡,拼貼出前金的時代景觀。
相較於前金的繁華熱鬧,內惟則呈現出獨特的「邊城」氣質。雖然在早期城市發展中相對邊緣,卻因鄰近水路交通要道,其文字紀錄甚至早於前金。坤毅老師分享,內惟因地價低廉、人口密度較小,自日治時期即發展為輕工業區,如大型水泥廠與規模驚人的「林商號」合板工廠,都為地方產業注入動能。這些珍貴影像讓我們跳脫「內惟僅限農耕」的單一印象,更深入理解這片土地多元的歷史面貌。


影像在城市變遷的記錄中扮演關鍵角色。影像具客觀性,能忠實呈現事物的原貌,幫助我們記憶、理解城市地景與社會文化的演變。然而,正如坤毅老師所提醒,影像的生成帶有相對的原因,因此我們在觀看與解讀影像時,應保持謹慎。同時,影像與文字的結合至關重要,文字能補足影像難以傳達的細節與脈絡,其中「名字」便是重要的例子——如早期報導中出現的「高雄河」與「高雄川」,其實是指兩條不同的河川。若研究中將兩者混淆,將可能影響歷史的理解,正如坤毅老師引用《神隱少女》的一段台詞「名字一旦被奪走了,就會找不到回家的路。」點出了影像固然重要,但仍無法捨棄文字,才能真正還原歷史的全貌,找回我們與土地的連結。
此外,一麟老師分享,現今多數人拍照習慣聚焦於人像,往往忽略背景與場景,久而久之,照片成了一張張「人像照」,而缺乏能指認時代與空間的線索。未來若要回望 2020 年代的生活場景,或許只剩模糊的輪廓,因此期望大家「拍照不只留人,更要留景。」

最後,回顧老照片不僅是懷舊,更是理解所處環境的形成,並從中學習。影像讓我們看見過去的不易,從而更珍惜現有的一切,這不僅是對地方歷史的探究,更是對腳下這片土地最深切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