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活動訊息

書屋講座|《漫遊打狗漁村的影音素材》

2025/08/20・活動紀錄

文、攝影/孫呈穎|編輯/陳宜孜

 

記錄高雄,從一支攝影機開始。與盧昱瑞導演一同踏上一場長達二十多的拍攝歷程,回溯那些從港邊小漁村出發、深入城市,在鏡頭下凝結的真實生活片段與記憶的影音旅程。


講師|盧昱瑞/導演
主持|陳坤毅/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理事



導演介紹自己的創作脈絡,從初期在台北就學期間,春假回鄉所拍攝的海景開始,到後來在南藝大求學時,正式踏上紀錄片創作之路。他提到早年拍攝漁港與堤防生活的初衷,是出於對家鄉海岸線的依戀與好奇——那些釣魚的人、被拆除的老屋、牆上的魚圖騰、甚至是堤防上可能出沒的海龜,都為他積累了無數珍貴的影像素材。

談起自己的創作啟蒙,導演也分享了影響他非常深的電影和書籍,其中一部是王穎導演的《煙》(Smoke),他直言自己拿起相機拍照,就是因為片中開雜貨店的主角每天早晨固定拍一張照片的習慣。這部電影讓他體悟到:「人生很多事都沒有意義,但我們可以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除此之外,他也推薦村上春樹的《邊境・近境》以及柘植義春的《貧困旅行記》,笑說自己和這些作者一樣,真誠地記錄了生活。

導演也談到早年在電視台工作的經驗,坦言當時媒體的「北部觀點」讓他深刻感受到對於南部題材缺乏關注,也因為種種因素,使他堅信地選擇以獨立製片的方式記錄高雄。

講座中除了導演的口述回憶,也穿插放映了多段紀錄片片段。他特別強調,影像不僅是一種藝術創作,更是保存與傳遞記憶的重要媒介。多年來,他將自己收集的影像資料整理成檔案,也讓觀眾了解到影像資料的意義與內涵。其中,導演2019年的《濱線的十張繪葉書》正是他希望藉由影像與文獻,將具有歷史與文化價值的內容傳承給下一代的嘗試。透過這些「繪葉書」,現代人得以窺見百年前的風貌。

最後,導演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打狗漁村」背後的故事,更讓我們透過影像,看見了一個創作者如何忠於自己的內心,並用鏡頭記錄下那些真實的人文風景。


|延伸閱讀|

 

 

 

返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