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TIDF 映後紀錄|《公園》
2025/03/26・活動紀錄
分享連結
主講人/蘇育賢 導演
文/陳逸萱|編輯/陳宜孜|攝影/湯琇媚


導演開場談到為何選定公園作為拍攝地點,是因為影片涉及事件重演,團隊會在台南公園跟移工朋友討論內容,再到廢棄工廠進行拍攝,主要是工廠被法拍,所以覺得也是個回到公園拍攝得很好機會。
導演繼續說道,台南公園是一個沒有中心點的空間。所以在公園穿越的時候,就很像一個線性的時間在裡面繞,而身邊還有好多線性人事物在發生,因此公園是個很好說故事的場域。連結到兒時在公園寫生的記憶,回想起廣播報時與音樂的聲音,在心中留下了公園會說話的印象。而時代變遷遺留下花卉節的石頭喇叭,以及沒有雕像的台座,成了影片代表可穿越時空通道的重要物件。
選定好公園這個場域,接著就是要處理如何說故事。導演認為詩歌是個有趣的文體,它能夠調度一種抽象,把不同時空、人物、性別與物種濃縮在很短的篇幅。再者,詩歌不需要前情提要就可將所有人物背景設定連結在一起。這樣能用抽象的方式將人連結一起的特點,正是創作這部片所需要的。

透過面試會選角出能詩歌創作的兩位印尼留學生,請兩位主角白天時在公園觀察、訪問、採集故事,傍晚再進行創作與拍攝。這樣設定跟電影特性很像,在有光的地方可以掌握人事物的全貌,然後於黑暗中編輯、釋放出有光的部分。白天是全視角可見的世界,夜晚是局部的世界更適合畫面,允許用聽的把看不見的地方去填補起來、想像出來。
最後談到關於影像真實與虛構的定義,導演認為攝影機的存在像一隻蚊子,而不是牆上的蒼蠅。這樣的存在不是虛構,而是你對真實的不同層次理解,以及了解真實是可以怎麼被運用和被閱讀。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