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映後座談|《行者十步特選:行者+無無眠+西遊》
講者|蔡明亮 導演
2012年,蔡明亮導演拍攝了《無色》,一部既非劇情片、也非紀錄片,而是一種行為藝術的嘗試。靈感是從2011年受邀於兩廳院製作三齣獨角戲《只有你》,其中《李康生的魚・我的沙漠》由李康生獨自詮釋了三個角色,導演的父親、四十歲的自己、以及玄奘。 |
為何是父親?蔡導提到,他總覺得李康生有股跟父親很相似的特質:沉默、寡言、不善表達情感、愛抽菸。父親在導演拍攝《青少年哪吒》時過世,未來得及看過他的作品,這份遺憾一直在心中。雖然不常交談,但導演能感受到父親細膩的情感。李康生的出現,讓導演起了一個有機會重新研究父親的念頭。
該獨角戲原本構思以舞蹈性質設計動作,磨合過後,李康生主動提出:「我想用走的。」蔡導深受觸動,也覺得他的「走」是一種能看見時間流動的身體語言。獨角戲落幕後,開啟了想把這個畫面拍成電影的概念。
蔡導也分享自己還在拍攝劇情長片時,覺得該說的都說完了,當時轉念思考:「電影是否一定要『言之有物』?能否拍一部什麼都不說、只讓觀眾看著人走路的電影?」這樣的想法帶來創作靈感,也吸引到資金支持,《行者》系列電影就此誕生。


❝ 行者特選的三座城市:香港、東京、馬賽 ❞
《行者》拍攝於香港、《無無眠》取景於東京、《西遊》則是在馬賽完成。黃晧傑館長分享,自己多年未踏足香港,透過《行者》彷彿重新走了一遍舊日風景。
蔡導對香港特別熟悉,因為他是看港片長大的,也經常造訪。2012年香港電影節邀請他拍攝短片作為開幕片,他將鏡頭對準當時還存在的香港日常,例如只有當地人知道、出沒不定的冰淇淋車。他希望拍出香港的「忙碌感」,而片尾選用許冠傑的歌曲,就是因為那份接地氣的感覺。
談到《無無眠》,館長特別提到其中一段電車呼嘯而過的畫面,在大銀幕上觀看很震撼。蔡導回應,他一直很喜歡東京,且認為《行者》拍攝最有趣的是「無需劇本」,只需要抵達城市,用身體去感受那個地方。他想到東京,腦中就會浮現「地鐵」與「膠囊旅館」,兩者剛好講述了東京的上班與休息狀態。
拍攝《西遊》前,蔡導曾兩次造訪馬賽,一次是評審工作,一次是參加影展活動。馬賽作為一座多元種族交錯、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為行者帶來新的氛圍。導演分享,他花了兩週時間在馬賽勘景,某天早上,看見一道陽光灑落街頭,讓他靈感湧現,「這一支,就跟著那道光走。」

最後,蔡導也不忘推薦即將在 8/3 登場的《行者十步》馬拉松場。自己會和大家在內惟藝術中心影廳裡坐滿10小時一起觀看,他笑說,這樣的馬拉松已開跑數場,等於他已經「搭了好幾趟長途飛機」,邀請大家一起來參與!
文、攝影/陳玟諠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