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書屋講座| 話說「潮浪群雄」那些做電影的人
2024/11/21・活動紀錄
分享連結

文/孫呈穎|編輯/陳宜孜
2024年迎來了「雄影講古」壓軸場次,以《潮浪群雄》為題,帶領觀眾回顧1960至1980年代的臺灣。特別邀請到《潮浪群雄》作者、廣告導演的小莊老師分享那段激盪與變遷的歲月。 |
講者|小莊老師/漫畫家
主持|謝一麟 /文化工作者
1970年代前的時光還記得多少呢?三分頭、齊短髮的學生時期?沒有家家戶戶都有電視機,需要跑到鄰居家才能看電視節目的時期?
小莊老師談及,當時臺灣漫畫相當蓬勃,如《諸葛四郎》、《牛伯伯打游擊》、《牛小妹》、《機器人之謎》等,不少更被改編成電影。然而,1966年實施國立編譯館審查制度《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漫畫開始送審且須支付昂貴的費用,標準不明、嚴格,導致許多漫畫家紛紛轉業,日本翻版漫畫也因此趁勢進入臺灣市場,使得臺灣漫畫逐漸式微甚至汙名化。身為漫畫家的小莊老師呼籲大家漫畫與文字書同為重要,圖像是教育兒童認識色彩與形狀的媒介,漫畫也能引導讀者進入故事,發揮其獨特的文化價值。
進入198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與社會變革交織,社會氛圍逐漸解嚴,人民追求民主與言論自由,傳統與現代交替,臺灣人的集體記憶逐漸轉變,為後續社會的多元發展埋下伏筆。《潮浪群雄》的背景正是這段時期,描繪了當時臺灣導演為衝破體制,創造出「臺灣新電影」的時代里程碑。小莊老師分享,當時中影公司面臨巨大挑戰,邀請吳念真與小野老師改變狀況,造就了年輕導演尋求突破,製作出如《光陰的故事》、《小畢的故事》等貼近生活、真實呈現情感的作品。其中,《悲情城市》更以細膩的敘事和現場收音技術,在國際影展引發關注,臺灣新電影因此成為文化反抗的象徵,成功獲得國際認同。


解嚴前後,臺灣流行文化迅速與全球接軌,MTV台成立使音樂從聽覺轉為視覺化,霹靂舞、音樂錄影帶及錄影機的普及,使得娛樂形式更加多元化。1980年代的臺灣電影與漫畫發展受到社會環境、政治局勢與國際文化的多重影響,構成了當時的多元風貌。
您曾想過哪部作品能反映台灣的日常生活?電影、漫畫與時代背景密不可分,許多經典作品正是在觀眾支持、媒體推動及時局契合下誕生,影響力不容小覷。如同韓劇成功掀起韓流,臺灣更需要能反映本土生活、同時連結國際的影視作品。小莊老師期盼,大家能共同推動屬於臺灣的影視創作,讓文化成為最有力的外交工具,讓世界看見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