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映後座談|插天山之歌
2023/11/07・活動紀錄
分享連結
《插天山之歌》 映後座談
黃玉珊/導演、教授
高雄世界詩歌節精選七部文學電影,透過文學改編和作家生命史,讓觀眾看見多元視野的創作。上週日放映客語電影《插天山之歌》,並榮幸邀請導演黃玉珊教授來到映後座談,分享創作歷程,以及鍾肇政老師筆下的臺灣故事。
《插天山之歌》改編自鍾肇政同名小說,為《臺灣人三部曲》的最後一章,講述日本殖民統治末期,一位擁有日本高等學位且懷抱理想的青年志鑲計畫回臺組織抗日行動,卻在臺灣被日本警察追捕的漫長旅程。
黃玉珊導演首先提到拍攝這部電影的起因,她當年接受桃園文化局的委託,籌劃鍾老師的紀錄片,在過程中發現除了《魯冰花》,應該要有更多的鍾老師的作品拍成影視作品。
因此,導演決定以獨立製片的方式,改編鍾老師代表作《臺灣人三部曲》中的《插天山之歌》,同時融入《八角塔下》的內容,完成這部作品。由於原著為「大河小說」,有眾多的人物角色和情節,因此拍成電影最具挑戰性的地方就在於如何在短短的電影長度內保留原著小說的精神。
片中的「奔妹」扮演著關鍵角色,觀眾也能透過影像看見女性扮演著既溫柔又堅強的性格。導演表示,在原著中便有意將奔妹塑造成「大地之母」的形象,她雖然受的教育不高,但生活能力很強,性格也與眾不同,主角志鑲在遭遇許多困難時更是被她所拯救。透過奔妹這個角色,也可以看出鍾老師筆下女性的堅韌,以及女性和臺灣這片土地的連結。
最後導演也說,「插天山」代表著「有光出現的地方」,象徵希望。《插天山之歌》的故事主題是「逃亡」,講述一名青年如何逃離日本警察的追捕,但實際上,鍾老師想表達的是自己在面對執政黨追捕時的內心恐懼。在那個言論不自由的年代,作者只能以借喻的方式描述臺灣歷史,進而帶出當時政治環境所帶來的的現實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