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的兩組方程式:《噩夢輓歌》,《穆荷蘭大道》
「夢」是個大家都知道,卻從來無法共同發生的經驗。從布紐爾《安達魯之犬》迷離超現實視覺開始,電影導演們(伯格曼,波蘭斯基,諾蘭.....)都想盡辦法在電影中呈現如此無法言說的共同經驗。當你在畫面中看到一個人在睡覺,然後景象開始變得朦朧,你應該就知道他在做夢了。所以...... 你是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這套電影語言的概念呢?
What Dreams May Come (莎士比亞)
《噩夢輓歌》
有一種夢,叫做清醒的夢,你明明是醒著的,但是你的精神狀態卻像在睡夢中,而且通常都是惡夢。就像《噩夢輓歌》,空間明明就寫實得不得了的美式生活,布魯克林,馬路,遊樂場,電視機,電視節目,空洞,枯槁,匱乏,挫敗的人生。這裡面的人也有夢想,例如夢想開個服裝店,直到這故事中的媽媽中了大獎要上電視了,美夢好像真的要成真了。然而。為了要在匱乏中完成這場夢,這群迷茫的美國人找到了浮木:「藥物」。
藥物是個奇妙的東西,他可以改變人的精神狀態,模擬做夢的經驗,夢境中的人以為自己在做夢,但是夢境外的人看到的他們,彷彿就是月夜狼人那樣子的恐怖變形狀態。《噩夢輓歌》就是現實的空間變成一場惡夢的暗湧過程。而電影觀眾,也經歷了一場黑暗的雲霄飛車,很痛苦,但是也很爽。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說:死就像睡覺一樣,但是睡著之後,會做什麼夢呢?
這才是最可怕的。
Dream Within A Dream(愛倫波)
《穆荷蘭大道》
「穆荷蘭大道」是一條公路,分割了洛杉磯的山谷區和市區,有一種「中介」(interzone)的概念,彷彿夢境與現實的分界。大衛林區的作品,都是夢境的過程。夢本身就是支離破碎,沒有連續,沒有中心,沒有邏輯,隨時可以根據你的腦波加一段東西進來;然而夢境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是不可忽略的線索。正因如此,《穆荷蘭大道》變成了史上討論/解釋最多的電影之一。這部片子,是貝蒂/黛安的夢境嗎?會不會是麗塔/卡蜜拉的夢呢?前半段是夢,還是後半段是夢?有可能根本不是夢,只是前後兩組人剛好長得很像;或者全部都是夢;兩組故事有可能存在兩組平行時空嗎?或者這可能也是個夢中夢,兩個夢又可以互為夢中之夢....... 在大家豐沛的想像力以及排列組合公式運算之下,《穆荷蘭大道》延伸出來的夢境宇宙,一路延伸到光年之外。
所以,當你說你做了一個夢,我說我做了一個夢......你確定我們說的真的是同一個東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