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活動訊息

映後座談|從《倩女幽魂》深探人與內在陰影如何共處

2024/12/09・活動紀錄

文、攝影/游千慧

 

「擦亮花火文學計畫」於12月8日下午於電影館舉辦2024年最後一場活動,放映並解析影迷們熟悉的港片《倩女幽魂》。映後由高雄在地作家林達陽與諮商心理師鐘穎,分別以文本、鏡頭語言、榮格精神分析的角度,與觀眾分享《倩女幽魂》中的內在陰影與影像象徵。


諮商心理師鐘穎介紹了《聊齋誌異》的背景和故事,分析電影的符號意象,他提到《倩女幽魂》以盂蘭盆節(中元節)為背景,將角色所處的混沌空間(人鬼共存,界線曖昧的時刻)與身份認同的混亂緊密連結。鐘穎強調這部小說提及的人性複雜面,他認為電影明確展現的訊息,即「愛」是一種強大的驅力,能夠深刻影響人的生活和命運。

林達陽提到,《倩女幽魂》利用色彩對比(紅與藍)、鏡頭角度(俯視與仰視),抑或片中重覆出現的物件(如小倩與寧采臣的衣襬、寧采臣的腰上的竹簡),不僅為了視覺上的美感或完整性,也明示或暗示了角色當下的狀態。

此外,鐘穎也將電影情節與佛洛伊德心理學及童話故事(例如《小王子》)進行交互參照,探討角色內心的光明與黑暗、成長與迷惘,進而說明人類內在「光明向上」的力量與趨向死亡的黑暗動力是並存的。他從佛洛伊德的理論進一步解釋,指出心理學中提到的「黑色太陽」,象徵人內心的黑暗與陰影。然而,這種內心的陰影可以通過「愛」突破疆界,使人得到自由。

 


在Q&A環節,鐘穎與林達陽回答了觀眾的提問,討論片中的姥姥是否代表特定的性別,以及作為榕樹精的他/她,象徵人類什麼樣的黑暗面。林達陽認為,《倩女幽魂》在性別邊界與表現上,與當時香港的流行文化有關,香港過去與現在的性別概念有某種程度上的差異。而我們當前的社會也處於探索與重新解構性別符號的過程。

鐘穎的總結再次強調,愛是一種強大的力量,能夠改變人們的行為與宿命,鼓勵大家體驗愛的各種可能,並深入探討人類的心理學和愛的奧祕。

最後,林達陽推薦觀眾延伸觀看迪士尼動畫。他提到,在1980、1990年代後,迪士尼從早期的貴族理想愛情故事,轉向多元且強烈的情感表達(如《冰雪奇緣》),而在《公主與青蛙》這類作品中,角色已開始嘗試跨越物種的情感界限,早已展現鐘穎所提及的:愛的力量。

在生活中,我們做出重大決定的時候,往往並沒有特別的理由。這種轉變可能受到文化、故事或內外壓力的影響,隨之而來的往往是突如其來的決定,忠實地反映了生活的樣貌。同樣的,當我們回顧迪士尼的童話故事時,也會發現它們其實承載許多深刻的成長議題。

|延伸閱讀|
 


擦亮花火文學計畫|wesouth2020
鐘穎|FB: 愛智者書窩
FB 林達陽|Instagram: poemlin0511

 

 

返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