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活動訊息

映後座談|《理性與感性》

2024/11/25・活動紀錄

文、攝影/陳宜孜

 

11.24 電影館特別邀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教授-王萬睿副教授,以四大切角【文學改編電影、片名的意義、關於李安導演、家庭通俗劇】與影迷們再次深入文學改編經典-珍奧斯汀 的《理性與感性》。



❝關於文學改編電影 & 片名的意義❞

《理性與感性》1811年於英國出版,草稿時作品原以主角兩姊妹命名 (Elinor And Marianne),主軸以19世紀英國社會出發,討論全世界共通的婚戀議題。

王副教授提到,文學改編電影的策略有三:一、閱讀市場作為票房基準,二、電影的創作素材,三、文學電影的類型與傳統。1995年英美合製《理性與感性》的製片人當初改編的訴求就是「幽默又充滿情感」,膾炙人口的《理性與感性》扣人心弦的情節便非常適合。


❝關於李安導演❞

長期投入諷刺劇與家庭劇的李安導演,藉由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的成功,國際上被看見,因此受邀拍攝《理性與感性》。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以前未曾有亞洲導演改編《理性與感性》。

❝家庭通俗劇-麵包與愛情的三角關係❞

本片呈現英國兩百年前城鄉差距、地主階級等社會樣貌,19世紀的英國女性沒有工作,能夠選擇的是進入婚戀市場;片中兩姊妹從「鄉下前往倫敦」展現婚戀市場的擴大。年輕男女能夠在舞會上增加認識異性與發展的機會。

王副教授分享個人對電影最終的見解「經濟戰勝了愛情」(當然也歡迎提出不同的看法),兩姊妹以理性與感性的愛情觀各自奔赴屬於自己的愛情,痛過也愛過的最後進入婚姻。結局背後究竟是為了愛情還是麵包?在此就交由影迷們品味一番。


|延伸閱讀|

 

 

 

 

返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