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nts
書屋講座|518國際博物館日《風櫃來的人》-COPY
文、攝影/孫呈穎|編輯/陳宜孜
為響應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展望博物館的未來」,以侯孝賢導演的《風櫃來的人》為題,邀請陳坤毅老師帶領觀眾回顧高雄百年來的城市風貌,深入剖析了澎湖移民在高雄落地生根的歷程。 |
講者|陳坤毅/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理事
《風櫃來的人》不僅呈現了三位懵懂少年從澎湖風櫃來到高雄落腳,更是捕捉了當時的生活樣貌。他們的遷徙軌跡,不僅是電影情節,更反映無數澎湖移民的真實經驗。坤毅老師分享,澎湖人因自然環境的限制、農漁資源有限,自清代以來便有「出外討生活」的傳統。到了日本時代與戰後時期,愈來愈多澎湖人選擇高雄謀生,多半落腳於港口周邊的旗津、鹽埕、鼓山與新興區等地。
澎湖人以「三點水」自稱,象徵著勤儉耐勞、堅毅奮鬥的精神。這股精神造就他們高度的凝聚力,也體現在社群組織與信仰上,像是高雄最早的澎湖同鄉會「澎湖廳民會」,以及鹽埕區的文武聖殿、溫王廟等「澎湖廟」,皆成為澎湖信眾的信仰中心,共同構成其獨特的城市版圖。

「高雄是澎湖人蓋出來的。」坤毅老師如此說道。從哈瑪星碼頭、中都唐榮磚瓦廠、加工出口區、鹽埕的繁華商業街區等,每一處可見澎湖人打拼的足跡。不僅如此坤毅老師也分享了多位深刻影響高雄發展的澎湖籍人士,如高雄影史活字典許叁陸、社會運動推動者葉陶(臺灣文學家楊逵之妻)、高雄美術史重要推動者鄭獲義;高雄首位民選市長謝掙強、以及高雄首座位於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前的人行天橋──原名「真達陸橋」,即由澎湖通樑人鄭真達捐贈興建。他們的奮鬥與貢獻,共同鑄就出今日高雄的多元面向。


《風櫃來的人》透過導演的鏡頭,我們得以窺見1980年代的社會縮影。講座中,電影場景搭配一張張老照片與坤毅老師的口述分享,勾勒出百年高雄的歷史畫卷,這份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傳承,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探究與保存。最後,坤毅老師也特別推薦作家李秀的著作《井月澎湖》,書中將自身對於澎湖文化的追尋與探索,扣合大家族與時代歷史,為澎湖寫下深刻註解。
若下回走在高雄街頭,不妨停下腳步,端詳城市的各個風貌,或許能在巷弄間,感受到澎湖人與高雄共同成長的記憶與痕跡。
【 影爆高潮:經典電影高雄場景大公開 】
高雄市電影館 × 小高潮色計事務所 色長
限量壓克力盲盒《風櫃來的人》熱賣中 (共4款) !



